紅豆杉腐霉病病原屬真菌鞭毛菌亞門,營養(yǎng)體多數為無隔菌絲體,少數為原質團,無性繁殖產生游動孢子;有性生殖產生卵孢子或休眠孢子。孢子囊球狀,萌發(fā)時產生泡囊;原生質轉入泡囊內形成流動孢子,藏卵器內含一個卵孢子。此菌能在冷濕環(huán)境中浸染危害,也能在天氣炎熱潮濕時猖獗流行。當高溫、高濕時,它的發(fā)病率高。此病5~8月發(fā)病最嚴重。土壤含氮量高,可加重此病的發(fā)生。
癥狀
植株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根莖腐爛。在南方紅豆杉上,此病在植株根、莖上都有發(fā)生,屬于軟腐中的根腐和莖腐,地上部份枯死而不倒狀,也稱為立枯。一般表現為霉狀物,但在病部很難發(fā)現霉狀物。
傳播途徑
土壤和病殘體中的卵孢子是最重要的初侵染源,人工作時的工具和人攜帶病原物極易傳染。此病在南方紅豆杉上表現為零星狀分布。
防治方法
可以用甲霜靈錳鋅加75%百菌清500~1000倍液噴霧防治;也可混入一些微量元素,以增加植株本身的抗病性。針對病情可逐漸增加藥劑量。一般7~15天噴施一次,病情嚴重時可縮短至4~5天一次。
紅豆杉腐霉病和紅豆杉立枯絲核病區(qū)別
外觀診斷上,立枯絲核病表現青枯屬萎蔫的一種,就是葉片脫水,葉片含葉綠素;病株從侵染到顯現時間很短。腐霉則顯現為立枯;地上部份是慢慢失水黃化枯死,且主根病斑是水漬狀小斑點,表面軟腐;側根發(fā)病后褐變而腐爛。而立枯絲核病在主根和側根上有明顯的白色索狀物,而且布滿病株的莖和根。
病原物內部結構看,腐霉病營養(yǎng)體的菌絲體是無隔的,而立枯絲核病營養(yǎng)體的菌絲體是有隔的白色索狀物。立枯絲核菌有性繁殖產生坦孢子,腐霉病有性繁殖產生卵孢子。
癥狀
植株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根莖腐爛。在南方紅豆杉上,此病在植株根、莖上都有發(fā)生,屬于軟腐中的根腐和莖腐,地上部份枯死而不倒狀,也稱為立枯。一般表現為霉狀物,但在病部很難發(fā)現霉狀物。
傳播途徑
土壤和病殘體中的卵孢子是最重要的初侵染源,人工作時的工具和人攜帶病原物極易傳染。此病在南方紅豆杉上表現為零星狀分布。
防治方法
可以用甲霜靈錳鋅加75%百菌清500~1000倍液噴霧防治;也可混入一些微量元素,以增加植株本身的抗病性。針對病情可逐漸增加藥劑量。一般7~15天噴施一次,病情嚴重時可縮短至4~5天一次。
紅豆杉腐霉病和紅豆杉立枯絲核病區(qū)別
外觀診斷上,立枯絲核病表現青枯屬萎蔫的一種,就是葉片脫水,葉片含葉綠素;病株從侵染到顯現時間很短。腐霉則顯現為立枯;地上部份是慢慢失水黃化枯死,且主根病斑是水漬狀小斑點,表面軟腐;側根發(fā)病后褐變而腐爛。而立枯絲核病在主根和側根上有明顯的白色索狀物,而且布滿病株的莖和根。
病原物內部結構看,腐霉病營養(yǎng)體的菌絲體是無隔的,而立枯絲核病營養(yǎng)體的菌絲體是有隔的白色索狀物。立枯絲核菌有性繁殖產生坦孢子,腐霉病有性繁殖產生卵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