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掌楸又稱馬褂木、鴨腳木、楓荷樹等,木蘭科鵝掌楸屬落葉喬木,高達60米,被列為國家二級珍稀瀕危保護樹種。其葉形猶如中國古裝“馬褂”一般,故俗稱馬褂木。全世界鵝掌楸原種有兩種:即分布于我國中、北亞熱帶地區(qū)的鵝掌楸(L.chinense)和美國東部的北美鵝掌楸(L.thlipifera)。已故著名遺傳育種學家葉培忠教授于1963年首次選用鵝掌楸和北美鵝掌楸為親本進行正、反交組合人工雜交,在我國育成種間雜種—雜交鵝掌楸(L.chinense × L.thlipifera和L.thlipifera ×chinense)。
鵝掌楸干直,樹形美觀,葉片寬大微凹,春天枝條頂端開淡黃色大型花朵,郁金香花狀,觀賞價值高,果實圓錐形;北美鵝掌楸樹姿挺秀,花、葉俱美,老枝平展,或微下垂。鵝掌楸對二氧化硫和氯氣抗性較強,廣泛用于園林綠化。但二種均存在天然結實率低(僅1%左右),有性繁殖能力差的缺陷。
雜交鵝掌楸具明顯的雜種優(yōu)勢。葉形似馬褂,呈親本的中間類型,長7~12厘米,葉色多變,從亮綠色變呈淡紅色或黃色,單葉面積增大1~5倍,單株葉片數多,發(fā)葉早,落葉遲,枝繁葉茂;樹干和枝條呈紫褐色,表現了北美鵝掌楸的性狀;樹形高大挺拔,比親本更通直,樹冠橢圓形,更開闊和濃密;還呈現花朵大、花量多、開花早、花期長等特征,整個花冠呈金黃色,杯狀,具清香,花型、花色更美,被稱為木本郁金香。雜交鵝掌楸生長更迅速,如植于浙江富陽亞林所12年生的高達14米,胸徑37厘米;北京市園林局作行道樹試種,表現了耐寒性強、生長迅速的特點,在抗寒、抗病蟲害等方面優(yōu)于鵝掌楸,是難得的賞花喬木。
雜交鵝掌楸適應性強,喜光,適涼爽、濕潤氣候,耐寒,在休眠期能耐-20℃低溫;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酸性土壤,不耐貧瘠、干燥。采用播種、扦插繁殖,種子繁殖需人工授粉,秋季采種后在濕沙中層積過冬,于次年春季播種育苗。南京林業(yè)大學成功培養(yǎng)了雜交鵝掌楸體細胞胚胎,實現了大規(guī)模生產,是目前國內采用先進生物技術大量繁殖優(yōu)質苗木的突破。
鵝掌楸干直,樹形美觀,葉片寬大微凹,春天枝條頂端開淡黃色大型花朵,郁金香花狀,觀賞價值高,果實圓錐形;北美鵝掌楸樹姿挺秀,花、葉俱美,老枝平展,或微下垂。鵝掌楸對二氧化硫和氯氣抗性較強,廣泛用于園林綠化。但二種均存在天然結實率低(僅1%左右),有性繁殖能力差的缺陷。
雜交鵝掌楸具明顯的雜種優(yōu)勢。葉形似馬褂,呈親本的中間類型,長7~12厘米,葉色多變,從亮綠色變呈淡紅色或黃色,單葉面積增大1~5倍,單株葉片數多,發(fā)葉早,落葉遲,枝繁葉茂;樹干和枝條呈紫褐色,表現了北美鵝掌楸的性狀;樹形高大挺拔,比親本更通直,樹冠橢圓形,更開闊和濃密;還呈現花朵大、花量多、開花早、花期長等特征,整個花冠呈金黃色,杯狀,具清香,花型、花色更美,被稱為木本郁金香。雜交鵝掌楸生長更迅速,如植于浙江富陽亞林所12年生的高達14米,胸徑37厘米;北京市園林局作行道樹試種,表現了耐寒性強、生長迅速的特點,在抗寒、抗病蟲害等方面優(yōu)于鵝掌楸,是難得的賞花喬木。
雜交鵝掌楸適應性強,喜光,適涼爽、濕潤氣候,耐寒,在休眠期能耐-20℃低溫;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酸性土壤,不耐貧瘠、干燥。采用播種、扦插繁殖,種子繁殖需人工授粉,秋季采種后在濕沙中層積過冬,于次年春季播種育苗。南京林業(yè)大學成功培養(yǎng)了雜交鵝掌楸體細胞胚胎,實現了大規(guī)模生產,是目前國內采用先進生物技術大量繁殖優(yōu)質苗木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