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一线二线三线优势,中国xxxx真实偷拍,国产精品一二三区久久狼,在线最全导航精品福利av,中文字幕+乱码+中文字幕视频

牡丹病的蟲害防治

  
核心提示:牡丹國色天香,既是十大名花之一,也是我國的國花,由于其獨特文化底蘊和觀賞性,近年來在國內外發(fā)展迅速,特別是洛陽牡丹甲天下

牡丹國色天香,既是十大名花之一,也是我國的“國花”,由于其獨特文化底蘊和觀賞性,近年來在國內外發(fā)展迅速,特別是“洛陽牡丹甲天下”,牡丹花不但開遍國內,還香飄四海,每年都有數(shù)萬株的牡丹苗木、盆花及鮮切花走出國門,遠銷日本、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歐盟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成為花木創(chuàng)匯的一個重要來源。隨著牡丹生產園、觀賞園面積逐年擴大,牡丹廣泛應用于城市綠化、庭院綠化、街道綠化、廠區(qū)綠化,牡丹跨區(qū)調運量和出口量也逐年增加,牡丹病蟲害防治形勢日益嚴峻。牡丹病蟲害防治問題日益受到種植者的關注?,F(xiàn)收集資料總結牡丹常見病蟲害及防治,供牡丹種植者和綠化工作者參考。

對牡丹造成嚴重危害的病害主要有根腐病(紫紋羽病)、葉尖枯、灰霉病、炭疽病、柱格孢葉斑病、白絹病、根結線蟲病等;蟲害有吹綿蚧、蠐螬、中華鋸花天牛等。易隨人為傳播的病蟲害主要有蚧殼蟲、天牛、莖蜂等鉆蛀性害蟲、線蟲病、根腐病及一些枝條帶菌的病害。 

㈠牡丹紫紋羽病俗稱紫色或黑色根腐病,是牡丹常見的一種真菌性病害。老株和多年連作的園地發(fā)病率較高,除牡丹外還危害林果木和農作物。侵染源系存活在土壤中的菌絲體,經(jīng)接觸傳染,危害過程為幼嫩根先受感染,逐漸擴展至側根、主根及根頸部位,病根初呈黃褐色,嚴重時變?yōu)樯钭匣蚝谏?、濕腐,病根表層有一層似棉絮狀的菌絲體,后期病根表層完全腐爛,但仍完好地套在木質部外圍,且可以上下移動。此病的特點是,危害期長,罹病的牡丹并不會馬上枯死,要經(jīng)過三五年或更長時間。受害植株生長勢減弱、黃化、葉片變小,呈大小年開花,嚴重時部分枝干或整株枯死。原因是老根腐爛,不生新根,生長受阻,一旦根頸處冒出棉絮狀菌絲體,則說明地下大部分根株已腐爛,植株會很快枯死。防治措施:①苗木栽植前可用土壤消毒劑對樹穴消毒,防治土壤傳病菌滋生,提前預防根部病的發(fā)生;施肥時施用有機肥要充分腐熟,增施鉀肥,施肥時薄肥勤施,忌未腐熟肥,更忌施肥過重,促進新根生長;中耕冬翻,保持土壤通透性,給根系一個透水透氣的環(huán)境;澆水,掌握牡丹的澆水次數(shù)及澆水量,尤其早春和夏末菌絲體活動期,當土壤含水量不少于60%時,盡量少澆或不澆水,以減少感染。②對發(fā)病植株,若嚴重,應立即清除掉,如果初發(fā)或病情較輕的植株,可進行開溝灌根治療。石硫合劑(2.5~7.5公斤/株);200~500倍硫酸銅溶液(5~7.5公斤/株);退菌特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1.5~2.5公斤/株);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1.5~2.5公斤/株)。于早春或夏末,沿株干周圍開挖3~5條放射狀溝,長同樹冠,寬20~30厘米,深30厘米左右,將根部暴露出來更好,灌藥后封土。灌根后最好置換病株周圍的土,半年后再換一次。也可用晾根和挖溝隔離將患病植株周圍的土扒開使病根暴露在空氣中,經(jīng)日光曝曬和通風,以減輕和抑制病情的發(fā)展,早春至秋末均可進行。另在罹病和健康植株之間,視株根分布深度,開挖60~80厘米深的溝,以防止和阻斷菌絲體延伸造成接觸傳染。為防止牡丹根腐病的蔓延和傳染,牡丹園周圍,宜栽植松、柏樹,不宜栽楊、柳、槐樹和白臘。 

㈡牡丹的灰霉病灰霉病是世界上牡丹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國也時有發(fā)生,上海、鄭州等地較嚴重。該病在牡丹的生長季節(jié)均可發(fā)生,對幼嫩植株危害嚴重,引起幼苗的倒伏、枯萎。病原:牡丹葡萄孢菌(Botrytispaeoniaeoudem),為半知菌亞門。分生孢子梗直立,淺褐色,有隔膜。分生孢子聚集成頭狀,卵圓形;無色至淺褐色,單胞,大小9~16×6~9μm。菌核黑色,大小1~1.5mm。癥狀:灰霉病是牡丹的重要病害之一,該病在牡丹的生長季節(jié)均可發(fā)生,對幼嫩植株危害嚴重,引起幼苗的倒伏、枯萎。其癥狀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葉部病斑近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多發(fā)生于葉尖和葉緣,呈褐色或紫褐色,具不規(guī)則的輪紋。莖上病斑褐色,呈軟腐狀,莖基部被害時,可使植株倒伏;花部被害變成褐色、軟腐,產生灰色霉狀物;病斑處有時產生黑色顆粒狀的菌核;第二種癥狀是葉部邊緣產生褐色病斑,使葉緣產生褐色輪紋狀波皺,葉柄和花梗軟腐,外皮腐爛,花梗被害時影響種子成熟。葉柄及莖干病斑多為長條形、暗褐色、略凹陷,病部易折斷?;ㄑ渴芮秩咀兒?、干枯、花瓣變褐色、腐爛。在潮濕條件下,發(fā)病部位均可產生灰色霉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在病組織里形成黑色小菌核。發(fā)病規(guī)律:病菌以菌核在土中越冬;多次連作地塊發(fā)病嚴重;高溫和多雨有利于分生孢子的大量形成和傳播;氮肥施用偏多,栽植過密、濕度大而光照不足,生長嫩弱,均易受病菌感染,牡丹溫室催花時,此病常引起花蕾萎縮、腐爛。防治方法:①減少侵染來源:秋季清除病株的枯枝落葉,春季發(fā)病時摘除病芽、病葉,對病殘體進行深埋處理。②生長季節(jié)化學防治:生長季節(jié)一旦發(fā)病可采用下列藥劑進行噴霧防治:1%石灰等量式波爾多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65%代森鋅500倍液,每隔10~15天噴1次,連續(xù)噴2~3次。③加強栽培管理:栽植密度要適度;氮肥施用要適量,雨后及時排水,株叢基部不要培濕土;重病區(qū)要實行輪作;栽植無病種苗,苗木栽植前用70%可濕性代森錳鋅粉劑300倍液浸泡10~15分鐘或用65%代森鋅300倍液浸泡10~15分鐘。④土壤處理,用70%五氯硝基苯可濕性粉劑與70%代森錳鋅等量混合,每平方米用藥8~10克,或者用根靈(敵磺鈉)處理土壤,防治土傳病菌滋生。 

㈢牡丹炭疽病炭疽病是我國牡丹常見的病害,北京、南京、上海、無錫、鄭州、西安等地發(fā)病較生。美國、日本等國也有報道。炭疽病常使牡丹葉懲枯斑連片,病莖扭曲,幼嫩枝條枯死。病原:牡丹炭疽病病原菌為Gloeosporiumsp,屬腔孢綱、黑盤孢目、盤長孢屬。分生孢子盤圓狀,初埋生于寄主表面下,后外露。分生孢子橢圓形或圓柱形。癥狀:炭疽病是我國牡丹常見的病害,使牡丹葉片枯斑連片,病莖扭曲,幼嫩枝條枯死。牡丹炭疽病危害牡丹的葉、莖、花器等部位。6月份葉正面出現(xiàn)褐色小斑點,逐漸擴大為近圓形病斑,其大小因牡丹品種而異,直徑為4~25mm,葉緣病斑為半橢圓形;病斑的擴展多受主脈的抑制而呈半橢圓形,病斑黑褐色,后期中部為灰白色,斑緣為紅褐色。7、8月病斑上長出輪狀排列的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盤,濕度大時分生孢子盤內溢出紅褐色粘孢子團,成為識別該病的特征。病斑后期開裂,穿孔。莖和葉柄上的病斑多為棱形長條斑,稍凹陷,長3~6mm,紅褐色;后期為灰褐色,病莖有扭曲現(xiàn)象,病重時會折斷。嫩莖發(fā)病會迅速枯死。芽鱗和花瓣受害引起芽枯死和花冠畸形。發(fā)病規(guī)律:高溫、多雨、多露、株叢郁閉等有利于病害發(fā)生。病原菌以菌絲體在病株中越冬,次年環(huán)境適宜時越冬的菌絲產生分生孢子盤和分生孢子;在雨露下借風雨分生孢子傳播并從傷口侵入危害。防治方法:①清除病源病害流行期及時摘除病葉,防止再次侵染為害。秋冬徹底清除地面病殘體連同遺留枝葉,集中深埋或燒毀,減少次年初侵染源。②藥劑防治噴藥最好在發(fā)病初期即6月上旬,常用藥劑可選:英納750-1000倍噴施,嚴重時噴2~3次,間隔7~10天。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濕性粉劑500~800倍液;50%多硫懸浮劑500倍液等。每7~8天噴一次,連噴2~3次,噴藥遇雨后補噴。也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加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防治效果比單一使用好。 

㈣牡丹褐斑病牡丹褐斑病又叫紅斑病,是牡丹常發(fā)生的世界性病害。常引起葉片早枯,影響牡丹的生長勢,牡丹褐斑病在牡丹生育后期發(fā)生。病原:病原菌為變色尾孢菌(CercosporavariicolorWinter),屬絲孢綱、絲孢目。分生孢子梗淡色,偶有隔膜或屈曲,不分枝,大小為10~35×2~4微米。分生孢子無色至淡褐色,大小為40~120×2.0~3.5微米。癥狀:葉表面出現(xiàn)大小不同的蒼白色斑點,一般直徑為3~7毫米大小的圓斑。一葉上少時1~2個病斑,多時可達30個病斑。病斑中部逐漸變褐色,正面散生十分細小黑點,放大鏡下絨毛狀,具數(shù)層同心輪紋。相鄰病斑合并時形成不規(guī)則的大型病斑。發(fā)生嚴重時整個葉面全變?yōu)椴“叨菟?。葉背面斑病呈暗褐色,輪紋不明顯。傳染途徑: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組織和病落葉中越冬,成為第二年的侵染來源。以風雨傳播,從傷口直接侵入。多在7~9月份發(fā)病,臺風季節(jié)雨多時病重。下部葉先發(fā)病,后期管理放松,盆土過干、過濕時病重。防治:①減少侵染來源:秋季徹底清除地上的病殘體;早春植株萌動前噴50%多菌靈600倍液或3度的石硫合劑,殺滅植株上的病菌。②生長季節(jié)的化學防治中:發(fā)病后英納750-1000倍噴施,嚴重時噴2~3次,間隔7~10天?;驀?0%多菌靈1000倍液,或65%代森鋅500~600倍液,7~10天噴1次,連續(xù)噴3~4次。 ③加強栽培管理:栽植密度適度,施有機肥及復合肥。 

㈤牡丹白絹病病原:SclerotiumrolfsiiSacc(齊整小核菌)。齊整小核菌屬半衙菌亞門、絲孢綱、無孢目。此菌不產生無性孢子,也很少產生有性孢子,菌絲初為白色,后稍帶褐色,直徑3~9微米,后期菌絲可密集在一起,形成油菜籽狀菌核。癥狀:各種感病植物的癥狀大致相似。病害主要發(fā)生在苗木近地面的莖基部。初發(fā)生時,病部表皮層變褐,逐漸向周圍發(fā)展,并在病部產生白色絹絲狀的菌絲,菌絲作扇開擴展,蔓延至附近的土表上,以后在病苗基部表面或土表的菌絲層上形成油菜籽狀的茶褐色菌核。苗木受病后,莖基部及根部皮層腐爛,植株的水分和養(yǎng)分的輸送被陰斷,葉片變黃枯萎,全株枯死。傳染途徑:病菌一般以成熟菌核在土壤、被害雜草或病株殘體上越冬。通過雨水進行傳播。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4~5年。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菌核萌發(fā)產生菌絲,侵入植物體。在長江流域,病害一般在6月上旬開始發(fā)生,7~8月是病害盛發(fā)期,9月以后基本停止發(fā)生。在18~28℃和高濕的條件下,從菌核萌發(fā)至高無上新菌核再形成僅需8~9天,菌核從形成到成熟約需9天。發(fā)病條件:病菌喜高溫多濕,生長最適溫度為30~35℃和高于40℃則停止發(fā)展。土壤PH5~7適于病害發(fā)生,在堿性土壤中發(fā)病很少。土壤腐殖質豐富,含氮量高,土壤粘重以及比較偏酸的園地,發(fā)病高。防治方法:①為了預防苗期發(fā)病,可有70%五氯硝基苯粉劑處理土壤,每67平方米地用250克,加干細土5公斤,混和均勻后,撒在播種或扦插溝內,然后進行播種或扦插。②發(fā)病初期,在苗圃內可撒施70%五氯硝基苯粉劑于土面,每67平方米地亦用250克,施藥后松土,使藥粉均勻混入土中;亦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硫酸銅液,或萎銹靈10ppm,或氧化萎銹靈25ppm,澆灌苗根部,可控制病害的蔓延。③春、秋天扒土晾根樹體地上部分出現(xiàn)癥狀后,將樹干基部主根附近土扒開晾曬,可抑制病害的發(fā)展。晾根時間從早春3月開始到秋天落葉為止均可進行,雨季來臨前可填平樹穴防發(fā)生不良影響。晾根時還應注意在穴的四周筑土埂,以防水流入穴內。④選用無病苗木調運苗木時,嚴格進行檢查,剔除病苗,并對健苗進行消毒處理。消毒藥劑可用70%甲基托布津或多菌靈800~1000倍液,2%的石灰水,0.5%硫酸銅液浸10~30分鐘,然后栽植。也可在45℃溫水中,浸20~30分鐘,以殺死根部病菌.⑥病樹治療,根據(jù)樹體地上部分的癥狀確定根部有病后,扒開樹干基部的土壤尋找發(fā)病部位,確診是白絹病后,用刀將根頸部病斑徹底刮除,并用抗菌劑40~50倍液或1%硫酸液消毒傷口,再外涂波爾多漿等保護劑,然后覆蓋新土。⑦挖隔離溝,在病株外圍,挖隔離溝,封鎖病區(qū)。 

㈥牡丹根結線蟲病牡丹根結線蟲病發(fā)生較普遍,國內外均有報道。近10余年來,根結線蟲病成為我國牡丹根系的最重要病害,引起早落葉。發(fā)病重時,牡丹葉片8月份全部落光。連年發(fā)生,植株矮化、葉小、花小或不開花。該病在我國河南、山東、北京、江蘇等省市均有不同程度的發(fā)生。病原:北方根結線蟲(MeloidogynehaplaChitwood)在牡丹栽培區(qū)均有分布,病株率一般在15%左右,病重地快達30%以上,癥狀:根結線蟲僅危害牡丹的營養(yǎng)根,引起牡丹地上部及地下部癥狀。地上部癥狀一般從開花后顯現(xiàn)。首先葉片邊緣出現(xiàn)褪綠,變黃,逐漸擴大至葉的大部分,葉片枯焦早落。連年發(fā)生,植株矮化,葉小、花小、花少或不開花。在根部由于根結線蟲的寄生,致使牡丹細胞內含物被消解吸收,并注入內分泌物,引起根細胞分裂、增多,隨著蟲體發(fā)育增大,導致根部膨大,在細根上產生很多直徑2~3mm的根結,受害嚴重時,被害苗木根系癭瘤累累,根結連結成串,后期癭瘤龜裂、腐爛,根功能嚴重受阻,致使根末端死亡。病株地上部分生長衰弱、矮小、黃化,有的甚至整株枯死。嚴重影響牡丹的開花率和丹皮的產量,是牡丹出口重點檢疫象。發(fā)病規(guī)律:牡丹根結線蟲以雌蟲和卵在牡丹根部越冬,多在土壤5~30cm處生存,病土、病苗及灌溉水是主要傳播途徑。第二年初次侵染主要是越冬卵孵化的二齡幼蟲。春季隨著氣溫、地溫的逐漸升高,4月中下旬越冬卵開始孵化為二齡幼蟲,侵入根部定居于根內。幼蟲第4次脫皮后,雌雄分化,雌蟲為梨形,雄蟲為線形,雌蟲行孤雌生殖,把大量成熟的卵產在體外的膠質卵囊中,一個卵囊一般有卵150粒左右。牡丹根結線蟲一年重復侵染3次,完成其生活史。一年有兩個發(fā)病高峰期:5~6月和10月份形成的根結最多。這種現(xiàn)象和牡丹營養(yǎng)根春、秋季的發(fā)根高峰相吻合。5~10cm土層深入的營養(yǎng)根發(fā)病最多。防治方法:①繁殖材料用40%甲基異柳磷800倍液浸20分鐘,或在48℃~49℃的溫水中浸泡30分鐘。②土壤處理每畝可撒施3%甲基異柳磷顆粒劑或呋喃丹、涕滅威等10~15公斤,也可用溴甲烷、氯化苦、二溴甲烷等進行土壤熏蒸。③在牡丹生長發(fā)病期可用15%涕滅威、呋喃丹,每株5~10克,40%甲基異柳磷每株2~4毫升,或使用磷化鋁片,每株2~4片,防治效果可達85%以上。七)牡丹吹綿蚧吹棉介殼蟲是牡丹主要害蟲之一。在栽植密度過大、枝葉相接的牡丹園或通風不良的家庭盆栽牡丹上容易發(fā)生。嚴重時不僅可使牡丹花朵開的量少花小,而且還會造成牡丹葉片脫落甚至全株死亡。該蟲屬同翅目、介總科、珍介屬。雌蟲蟲體長5~7毫米,橢圓形,橘紅色,背面隆起,多皺紋,有白色蠟質分泌物。腹部平坦,有白色蠟質卵袋。多固著于枝條或葉片上吸食牡丹樹液。以受精的雌蟲越冬。當牡丹落葉后,可見枝干上有白色斑塊狀蟲體分布全株。 

卵的初孵期是防治介殼蟲的最佳時期,可使用蚧必治進行防治,高效滲透性,效果及佳,如果錯過卵的初孵期,可在溫度相對較高(30℃左右)效果較好,其次是冬季,可用竹刀將枝干上所有的蟲體刮去燒掉,并用波美3~5度石灰硫磺合劑或速樸滅藥1000倍液涂抹枝干,以毒殺越冬的雌蟲和蟲卵。冬季防治后如仍有殘留的蟲體未被殺死,可于第二年3~4月份幼蟲初孵期噴布50%的氧化樂果或馬拉硫磷1000倍藥液,連續(xù)噴灑2~3次,即可較為徹底地殺滅此種害蟲。以后每年春夏之交要不斷觀察牡丹葉背面及枝條上有無此蟲的再度發(fā)生,以便做到治早、治小、治了。 

此外,危害根部的害蟲還有蠐螬、地老虎、白蟻。蠐螬,金龜子幼蟲,體乳白色,圓筒形,多皺紋,危害牡丹根部,四五月間用黑光燈誘殺成蟲,每畝撒5%辛硫磷顆粒劑250克;地老虎,灰褐色,喜食牡丹根,越冬前翻地,消滅幼蟲、冬蛹,用氧化樂果灌根消滅幼蟲;白蟻,危害根部,啃食木質纖維,植物檢疫,滅蟻巢。

 
 
更多>同類行業(yè)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yè)資訊
點擊排行
網(wǎng)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方式  |  會員服務  |  隱私政策  |  網(wǎng)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