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香,又名楓香樹,為金縷梅科落葉喬木植物,生于海拔220-2000米之丘陵及平原或山地常綠闊葉林中。喜溫暖濕潤氣候,性喜光,幼樹稍耐陰,耐干旱瘠薄土壤,不耐水澇。在濕潤肥沃而深厚的紅黃壤土上生長良好。深根性,主根粗長,抗風(fēng)力強,不耐移植及修剪。種子有隔年發(fā)芽的習(xí)性,不耐寒,黃河以北不能露地越冬,不耐鹽堿及干旱。樹脂供藥用,能解毒止痛,止血生??;根、葉及果實亦入藥,有祛風(fēng)除濕,通絡(luò)活血功效。木材稍堅硬,可制家具及貴重商品的裝箱。
植物形態(tài)
落葉喬木,高達(dá)30米,胸徑**大可達(dá)1米,樹皮灰褐色,方塊狀剝落;小枝干后灰色,被柔毛,略有皮孔;芽體卵形,長約1厘米,略被微毛,鱗狀苞片敷有樹脂,干后棕黑色,有光澤。葉薄革質(zhì),闊卵形,掌狀3裂,中央裂片較長,先端尾狀漸尖;兩側(cè)裂片平展;基部心形;上面綠色,干后灰綠色,不發(fā)亮;下面有短柔毛,或變禿凈僅在脈腋間有毛;掌狀脈3-5條,在上下兩面均顯著,網(wǎng)脈明顯可見;邊緣有鋸齒,齒尖有腺狀突;葉柄長達(dá)11厘米,常有短柔毛;托葉線形,游離,或略與葉柄連生,長1-1.4厘米,紅褐色,被毛,早落。雄性短穗狀花序常多個排成總狀,雄蕊多數(shù),花絲不等長,花藥比花絲略短。雌性頭狀花序有花24-43朵,花序柄長3-6厘米,偶有皮孔,無腺體;萼齒4-7個,針形,長4-8毫米,子房下半部藏在頭狀花序軸內(nèi),上半部游離,有柔毛,花柱長6-10毫米,先端常卷曲。頭狀果序圓球形,木質(zhì),直徑3-4厘米;蒴果下半部藏于花序軸內(nèi),有宿存花柱及針刺狀萼齒。種子多數(shù),褐色,多角形或有窄翅。
生態(tài)環(huán)境
性喜陽光,多生于平地,村落附近,及低山的次生林。在海南島常組成次生林的優(yōu)勢種,性耐火燒,萌生力極強。
地理分布
分布于我國秦嶺及淮河以南各省,北起河南、山東,東至臺灣,西至四川、云南及西藏,南至廣東;亦見于越南北部,老撾及朝鮮南部。
種子采集
楓香花單性,雌雄同株,頭狀花序。雄花序常數(shù)個集生成總狀,雌花序單生。4月上旬開花,10月下旬果實成熟。果穗球形,徑2.5~3.5厘米,由多數(shù)蒴果組成。每一蒴果僅有1~2枚可孕的黑色種子,頂端具倒卵形短翅,不孕種子為黃色,較淡,無翅。果實成熟后開裂,種子易飛散。當(dāng)果實由綠色變成黃褐色而稍帶青色、尚未開裂時擊落收集。果穗采集后在陽光下晾曬3~5天,其間用木锨翻動兩次,蒴果即可裂開,取出種子(此時的種子含有大量雜質(zhì)),然后細(xì)篩將雜質(zhì)除去,得純凈種子。以鮮果重量講,出種率為1.5%~2%。種子袋藏,置于通風(fēng)干燥處。
圃地選擇
楓香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但土壤過于粘重時,幼苗易發(fā)生根腐病。所以育苗地**好選擇靠近水源,交通方便,土層深厚、疏松、較肥沃,PH值5.5~6.0的砂質(zhì)壤土,**好前茬是水稻田,以減少病害發(fā)生。
播種育苗
楓香播種可冬播,也可春播。冬播較春播發(fā)芽早而整齊。皖南播種時間都選在春季3月10~20日之間(因楓香種子籽粒小,播種前可不進行處理)。 播種量:楓香種子籽粒小,千粒重為3.2~5.6克,每公斤種子18~32萬粒,場圃發(fā)芽率20%~57%,播種量為每畝0.5~1.0公斤(條播每畝為0.5~0.7公斤,撒播每畝為1.0公斤)。播種方法:可采用條播或撒播。條播,行距為20~25厘米,溝底寬為6~10厘米,播種時將種子均勻撒在溝內(nèi)。撒播,將種子均勻撒在苗床上。播種后覆土,可用篩子篩一些細(xì)土覆蓋在種子上,以微見種子為度,并在其上覆一層稻草。也可不覆土,直接在播種后的苗床上覆蓋稻草或茅草,用棍子將草壓好,以防風(fēng)吹。苗木出土前要做好保護工作,以防鳥獸危害。